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
选择语言
中文 English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今日新闻

榜样引航 | 曹思旸:以信念为炬,逐光而行

发布日期::2025-06-13 字号调整 14px 浏览次数(

图片2.png


曹思旸

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

2022级外科学博士研究生

主要履历:

2019年09月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(北京大学深圳医院)攻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。硕士研究生学位导师:韦伟教授。

2022年09月经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内阶段考核择优选拔,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攻读外科学博士研究生。博士研究生学位导师:曾晖教授。

在学期间所获荣誉:

1.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

2.2025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

3.2023~2024学年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

4.2023~2024学年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

5.2022~2023学年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

6.2020~2021学年北京大学优秀医学生一等奖学金

7.2020~2021学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

毕业去向:

福建省2025届引进生(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)临床医师岗

热土六年:以信念为炬,逐光而行

曾以为“三十而立”远在天隅,日历数字在岁月长河中奏响时光乐章,不经意间轻扬飞舞。簕杜鹃开落轮回几度,青春在芬芳中悄然流逝,我却未觉光阴偷换步履,直到站在医学生涯的岔路。如今与满载回忆的岁月作赴,回首六载春秋历历在目——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隅,而是承载了我青春与梦想的心灵归处。这片炽热的土地上,我采撷的不只是文献知识的琳琅、实验室成果的琼浆,更有在恩师指引下,实干担当的信念破土,逐光前行的热忱滚烫。

2019年7月,蝉鸣聒噪的盛夏,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,新奇与不安交织。我如同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,面对陌生的环境手足无措,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小心翼翼的忐忑。我满怀感激之情,感恩于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韦伟教授,是他在这一关键时刻及时点醒了“梦中人”。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晨,在狭小的电梯空间内,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改变自己的,从不是某时某刻的某件事,而是每时每刻的每件事。”简短的话语,却如晨钟暮鼓,敲醒了迷茫中的我。此后,“晨曦朝露去,披星戴月归”成为我六年求学生活的生动写照。每一次的勇敢尝试,每一次的咬牙坚持,都见证了我破茧成蝶的蜕变。

2022年,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——我有幸通过北医的校内转博考试,成为曾晖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。博士的起点,并非如我想象般顺遂与坦途。当我从临床转向基础领域时,瞬间陷入迷茫。面对全新的实验方法和浩如烟海的文献体系,我屡屡受挫,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胜任这一挑战。初涉科研的我如雏鸟试翼,曾老师却以包容之姿,为我撑起成长的天空。三年来,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,一句句嘱托犹言在耳。曾老师既部署“过河”任务,又指导并解决“船或桥”的问题,为我提供了破解各方面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这份师恩,恰似春雨,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。它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逐渐褪去懵懂,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严谨治学的真谛,懂得成长之路唯有“慎思笃行”,方能收获“臻于至善”的硕果!

而这片沃土上的同窗情长,恰似夜空中璀璨不灭的星光。手术室的无影灯描摹坚守的模样,汗透的白衣拓印生命至上的诺章;实验室的摇床轻摇思维碰撞的交响,跳动的数据谱就青春探索的诗行。那些与大家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刻,那些在攻克难题后相视而笑的瞬间,更难忘烧烤摊前大快朵颐的酣畅,举盏畅饮间笑谈理想志在四方——这一幕幕都化作生命长河中温润闪光的记忆。

如今,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,回首往昔,那些或平坦或崎岖的道路,那些或欢笑或泪水的瞬间,都化作深深的烙印,镌刻在我的心底。感恩与不舍如潮汐般温柔起伏。这些珍贵的人和事,早已融入我的血脉,化作我迈向“三十而立”的坚实基石,赋予我无畏前行的勇气与力量。无论未来的征程将把我带向何方,这片承载着梦想与成长的土地,都将是我不变的心灵港湾。我定将带着在这里汲取的磅礴力量,以实干践行担当,以信念追逐光芒,在人生崭新的征程中,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不辜负这片热土的滋养与培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