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
选择语言
中文 English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今日新闻

榜样引航 | 吴辰晨:重复的意义

发布日期::2025-06-13 字号调整 14px 浏览次数(

榜样引航 | 吴辰晨:重复的意义(图1)

吴辰晨

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

20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

简介:

吴辰晨,中共党员,专业:皮肤病与性病学,导师:于波教授。在校期间,参与文章发表5篇,取得发明专利1项,在全国学术性年会做口头报告1次,获得“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”、“北京大学三好学生”、“北大深圳医院优秀党员”等荣誉称号,获得“康恩贝奖学金”、“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”、深圳市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奖项。

现拟录取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。

重复的意义

从办好实验室门禁开始,我就再没有过清明和五一这些日子。它们和周末一起,变成了“加药24h”、“造模第二次注射”、“qPCR 六楼9:00 - 23:00”。生命从此被移液枪规训成标准步骤,不得暂停,不得放松,不得自由。

读研的日子并不轻松。通宵跑数据是常有的事,做实验到一两点更是数不清。即便如此,在我离开的时候,仍有人在挑灯夜战。然而,这被无限拉长的时间刻度,并非成功的等价物。治疗后的炎症反而增加,重复实验的P值也没有统计学意义。最痛苦的是通风橱,它在冬日的深夜,把手吹成天然的冰,延缓RNA降解的反应。而只有等待离心机的五分钟,是紧绷神经偷来的罅隙,可以畅想假如我中了五百万,直到离心结束的提醒响起。

在这些“可重复性”高于实验的读研日子里,我深谙保安午夜零点的固定流程,也熟悉阿姨早上五点的打扫顺序。回宿舍路过的雨田路,红绿灯永远以恒定周期,刻板地切换着红与绿。恰如头顶护送的星辰,那璀璨瑰丽的光芒背后,同样是近乎永恒的、精密的重复。

倘若科研的本质,就是在杂乱无序的数据荒原里,开凿出潜在规律的矿脉,倘若一个成功的结果,必定要经过布满失败的坑洼,那么,接受并拥抱“重复”,就是唯一的通途。重复组别减小误差,重复实验确保稳定,重复验证力求可靠,重复汇报收获建议,重复可以规避错误的陷阱,并抓住那些细微的可能性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无数个移液、离心、等待的重复中,最终凝练出一份扎扎实实的课题。

于是,我学会去拥抱和享受这些重复,并偷得空闲。如何统筹时间,把两天过成三天;如何安排实验,能在组化空隙,加进WB显影阶段;又如何发展兴趣,争取不同领域的实践。最喜欢主持医院科普平台的直播,解答观众的疑惑——不是为了履历增色,而是为了触碰生活的真实,提醒自己:无穷的远方,无穷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

我从小就不聪明,也比不过别人的努力,但幸好,我也从未放弃。在这条由重复铺就的漫漫长路上,保安阿叔念叨的“记得关灯”,扫地车轮在地面滚动的辘辘声,连同离心机的嗡鸣、通风橱的冷风和雨田路的红绿灯,构成了我研究生生活里最深沉和最真实的背景。而那些对着小鼠的祈祷、咽下的布洛芬和心底的悠长叹息,也终将被抽象和归纳,汇入学术长河奔涌的某一段支流,成为未来某篇文章里,一句冷静克制的“既往研究表明”。

它们无声地昭示着:伟大目标的抵达,往往就蕴藏在这看似平庸、琐碎、甚至令人沮丧的千万次重复之中。头顶的星空如此,手中的实验也如此。